京津冀三界碑旁的瓦屋村:一眼望三地,一脚踏三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耀河西坞镇瓦坞村时,村民周建平已经走出家门,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作为北京823路公交车的司机,十年来,他每天都驾驶着公交车往返于河北省香河县安平镇和北京市朝阳区郎家园之间。
十年前,当周建平刚开始驾驶823路公交车时,村里的情况并不理想。 “当时从村里到安平镇的路坑坑洼洼,行车非常颠簸。村里的房子大多是老房子,街道也不是很宽敞,必须特别小心。”两辆车过去的时候,村里的集体收入不高,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寻求更多的机会,大家都盼着村里有新的变化,过上更好的生活。”周建平回忆起来,带着一丝无奈在他的脸上。
每次开车到北京,周建平都深深地感受到差距的巨大。一边是繁华的大都市,一边是落后的小村庄。这个落差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瓦屋村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转折。 “一开始村里修了路,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前后的变化之大是我以前无法想象的。路修好后,村里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工作全面开展,现在街道宽敞整洁,墙上挂满了美丽的壁画,观赏树木也种植得规整。看起来很舒服。 “村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周建平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淡淡说道。
“美丽乡村”必须宜居宜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持下,村“两委”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机遇,深入挖掘瓦屋村“一目了然三地”的区位优势,使每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瓦屋村的“肩挑”韩雪超说:“我们首先以果蔬种植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依托村里的优质土壤和种植传统,生产出高品质的蜜瓜。瓜类等优质产品,再利用京津冀便利的交通网络,采摘的果蔬可以在24小时内摆上三地市民的餐桌、市场。同时,借助河西婺源生鲜小镇的发展,我们决定发展民宿产业,盘活村里的闲置宅基地。”
起初,村民们对民宿项目很担心,担心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 “一开始,很多村民并不接受改建民宿的提议,认为这个想法不靠谱。毕竟大家都没有接触过民宿管理,所以没有把握,不敢轻易尝试。”韩雪超微皱眉头说道,显得有些无奈。不过,村“两委”并没有退缩。他们很快引进了专业的民宿策划团队,精心设计了方案。村干部不辞辛劳,挨家挨户沟通,向村民讲解民宿业务的前景和预期效益,逐渐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民宿成功上线。 “真没想到,民宿一推出就受到京津游客的欢迎,房间很快就被订满了,村民们看到真正的好处,都笑得合不拢嘴。”韩雪超兴奋的说道。
如今,瓦屋村已有17家民宿通过天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出租。农民收入超过34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40万元。还为村民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不少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机会,纷纷选择返回村庄,参与家乡建设。
对于这些变化,周建平有着切身的体会。以前,他车上的乘客大多是进京打工的村民。现在,旅客中,前往瓦屋村度假的北京游客越来越多。他们要么带着家人体验乡村生活,要么是和朋友相约品尝农家菜;同时,前往北京的旅客中有不少是来自河北的游客,他们利用便利的交通来北京旅游、商务。 823路公交车不再只是一条通勤线路,而是成为京津冀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经济互动的重要纽带。它承载着三地协同发展的成果,见证着乡村与城市的转变。集成性和通用性。
这种融合性和共性不仅体现在人员交流上,在文化交流层面也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每天晚上,来自附近的北京市通州区苗县镇和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的艺术爱好者聚集在“三界碑”旁的瓦屋村小广场上跳舞,开一场欢快的汽车派对。大家在欢声笑语中交流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有趣的生活故事,增进了相互了解和感情,使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更加广泛,进一步加强了三地之间的情感纽带。
2024年,“三界碑”将重新塑造,但瓦屋村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这里的成功经验也传播到了周边村庄。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学习其发展模式,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京津冀协同合作也在不断深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逐步形成。从交通互联互通到产业协同推进,从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绘制一步步概述。未来,武清区将崛起更多“瓦房村”。共同描绘出协调发展的美好图景,让人民群众增强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市。乡村的。 (武清区新闻中心记者 翟佩云)